國家公園計畫圖
資料參考自太魯閣國家公園行動入口網
[位置]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及南投三縣。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山連峰、清水斷崖、立霧溪流域及三棧溪流域等,全部面積共計九萬二千公頃。
東部由清水山連接卡那剛(和仁)溪出海口,經清水斷崖再由崇德隧道附近,沿立霧山南下立霧溪出海口太魯閣,連接新城山、偶屈山、加禮宛山之天然稜線。此區包含了特色獨具的大理岩峽谷、清水斷崖、砂卡礑溪以及三棧溪流域小太魯閣峽谷等地形景觀。而園區南側由奇萊主峰向東轉,下巴托蘭溪谷,再北行巴托蘭山支稜至太魯閣大山主稜,連接立霧主山、帕托魯山,範圍界線清晰。
西邊則起於昆陽、武嶺後接至合歡主峰、合歡西峰、合歡北峰等天然稜線,再轉閂山,沿西側支稜連接茶岩山、多加屯山,界線之東包括完整的中央山脈北段。另國家公園之北段以多加屯山、南湖北峰、南湖東峰為天然稜線,再沿林班界線穿越大濁水南溪溪谷連接波浪山、二子山至曉星山之稜線。包括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等著名之山岳及獨特地形景觀。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地勢高聳,大致由西部的脊樑山脈向東傾斜,其間山巒起伏,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區面積約佔全境之半,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所據。這些高山氣勢雄偉,當中躋身「臺灣百岳」者即達二十七座之多。
境內河川以脊樑山脈為主要的分水嶺向東西奔流。東側是立霧溪流域,面積約佔整個國家公園的三分之二,主流貫穿公園中部,支流則由西方及北方來會;脊樑山脈西側狹長的區域是大甲溪上游的南湖溪、耳無溪、畢綠溪等等。太魯閣國家公園涵蓋了劇烈造山運動隆起形成的變質岩區,區內岩層走向大致成東北往西南向,園內高山突兀,峽谷深邃,奇景美不勝收,極具特色之處。
[地質]
太魯閣的地質堪稱是中央山脈東側地質區域的縮影,主要有大理岩、片岩、片麻岩、千枚岩等變質岩所構成。其中,大理岩是台灣已知出露地表最古老的岩層,形成年代可追溯至二億五千萬年以前。根據已發現屬於古生代的紡錘蟲、珊瑚等化石及中生代的溝鞭藻化石推斷,當時的太魯閣是地處熱帶的淺海環境,由海洋生物、陸地沖刷入海的沉積物和海底火山噴出岩漿及灰燼累積厚達數千公尺的沉積物,後來經由變質作用生成現今太魯閣峽谷常見的大理岩、片岩及片麻岩等岩石。
台灣島因地殼運動不斷隆起,加上立霧溪終年豐沛的溪水,造成快速的河流下切侵蝕速率,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太魯閣峽谷地區每年以超過○.五公分的速度向上抬升,切穿了三角錐山的支稜,造就舉世稱奇的太魯閣峽谷。此外,因大理岩岩性緻密,不易崩解,形塑岀今日陡峭狹窄幾近垂直的U型峽谷。峽谷中常見美麗的岩石褶皺,是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及多次的變質、變形作用,大理岩與其他岩石形成變化萬千的曼妙紋理,成為今日人們解讀太魯閣峽谷形成史的重要證據之一。
[氣候]
太魯閣國家公園海拔分佈高度自海平面到3,742m之高山,受地形、地勢之變化差異,造成複雜的氣候帶及氣象萬千的景觀並蘊育豐富的生態資源。
區內的山地地形,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公園內海拔1,000m處之年平均溫為攝氏17.5度,主要在中橫公路天祥以東一帶;2,000m處年平均溫為攝氏12.5度,主要在慈恩以東,及立霧溪峽谷區上方之高山。但在合歡山、南湖大山及奇萊連峰一帶3,000m以上之高山地區,其年平均溫則降為攝氏7.7度,冬季一、二月間溫度多在攝氏0度以下。由於氣溫之垂直變化,高山地區冬天可賞雪,中海拔地區則為夏季避暑勝地。
而地區內年雨量均在2,000mm以上,500m以下之河谷平原,年雨量及雨日都較少,冬季略乾,降雨強度弱。1,000~2,000m山區,冬夏兩季雨量及雨日較多。2,000m以上之山區,夏季多雨,月平均達330mm。2,500m以上山區,冬季已有降雪;合歡山區積雪豐盈,並因濕潤之氣流沿蘭陽溪及立霧溪相匯於此,年雨量達3,500mm。本區夏季降水以對流性雷陣雨及颱風所帶來之豪雨為主,六月到九月間,各地月雨量在200mm以上。冬季盛行東北季風,掠過海面,沿溪谷吹入,受地形上升後降水,雨量較少,在50~90mm之間。
在西南、北側高山地區地勢較高,空氣流通,一般高度超過水氣凝結集中之地帶,年平均相對濕度僅80%;但在合歡山、奇萊山區,因恰遇濕潤氣流沿立霧溪而上,相對濕度較高,達85%以上,並形成霜雪。中橫公路恰沿立霧溪通過,因濕潤氣流沿溪谷而上,濕度提高,在碧綠、慈恩以上,常見雲霧瀰漫。
[生態]
特殊的地理環境、地質及多變的區域型氣候,蘊育無限生機。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轄境自接近海平面的立霧溪口到最高的南湖大山,海拔落差高達3,742m,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形成明顯垂直溫差和氣候變化,沿著中橫公路爬升,一天可經歷冷熱多變的氣候,亦可欣賞猶如亞熱帶至高緯度的植物生態。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植物相涵括闊葉林、針闊葉混生林、高山針葉林等林相,其中以高山、石灰岩地區的植物生態最具特色。豐富的地貌,多樣的植物相,是各類動物最佳棲息環境。根據調查統計,維管束植物約佔台灣種類的1/3,陸生哺乳類動物約佔台灣種類的1/2強,台灣90%的留鳥及超過1/2的蝶類均可在此發現蹤影,因此,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可概窺台灣自然生態的堂奧。
蘇花海岸地區可觀察到亞熱帶季風雨林植物及適應石灰岩地形的植物。此區溪谷地區由於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夏、冬兩季雨量略有差異,所發育的植被可稱為「亞熱帶季風雨林之楠榕林帶」。太魯閣峽谷殊異的地質構造與現象,土壤不易化育與堆積,水分不易留存,植物大多屬於陽性且耐旱的適應石灰岩地形的植物,惟地層變動頻仍,植物社會呈現反覆演替的狀態,不易達到極盛相社會。峽谷地區的植物世界展現強韌的生命力,掙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與清麗的山水相互輝映。
台灣冷杉與玉山箭竹為合歡山區最具代表的植被,兩者之間生存相互競爭。每年梅雨之後,玉山箭竹新葉青翠,六月至九月滿山遍野的繁花競艷,是高山植物展顏怒放、薪火相傳的季節;入秋後草木枯黃,唯獨冷杉蒼碧挺拔;瑞雪紛飛的時節,白雪掩不住冷杉的綠意生趣,盎然生機處處可見。冬去春來,合歡山的四季輪迴十分鮮明。一年約有兩百天籠罩在風雨霜雪中的南湖山區,暮春冰雪漸融,玉山杜鵑率先報春,杜鵑花海蔚為奇觀,南湖山區獨特的生育地,孕育美麗且脆弱的生態體系,是台灣的瑰寶,值得珍惜。
[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太魯閣的山林交織著猶如蛛網般的古今道路系統,有原住民的獵徑、清代的北路、日治時代的合歡越嶺古道及臨海道、台灣光復後的蘇花公路、中橫公路、台電施工道,以及國家公園的健行步道等,其中,有的路早已隨著時空的流轉而隱沒於今日的地圖上。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最早的一條官方修築的路—北路,即清同治十三年(1874)因牡丹社事件,清廷著手開山撫番的工作,闢築北、中、南三路,其中的北路即今稱之為蘇花古道。北路北起蘇澳,南迄花蓮志學(昔稱吳全城),全長一百七十四公里,費時半年,清代北路的開通,開啟了漢人大量入墾花蓮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蘇澳、花蓮間修建橫越清水斷崖的臨海道路,國民政府時期,將原有臨海道路加以整修,改名為「蘇花公路」。不同時期的蘇花道見證著不同族群進入東台灣的過往,以及花蓮地區的開發史。
大正三年(1914),日人為發動太魯閣戰役而闢築的「合歡越」,由花蓮的太魯閣至南投的霧社,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第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路,也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濫觴。昭和八年(1933),為發展觀光著手修築「合歡聯絡道路」,越二年(1935)改名為「合歡越道路」,全程步行約需四天,是當時台灣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昭和十五年(1940),為了開發立霧溪的砂金與電力,開鑿發電道路(仙寰橋至溪畔)與產金道路(溪畔至塔比多),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終止,產金道路僅通車至合流。
而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堪稱是一條手工雕鑿而成的公路,也是台灣第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公路。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七月七日正式開工,每日動員五、六千人同時在不同的區段施工,期間經常受到颱風、地震與豪雨的威脅,時聞人員傷亡,工程及器材損毀,耗費四億三千萬元,費時三年九個月又十八天,終於在民國四十九年(1960)五月九日全線通車,其主線東段起自太魯閣閣口,溯立霧溪而上,經長春祠、溪畔、靳珩橋至天祥,再沿大沙溪左岸至文山迂迴山腰,經西寶、洛韶、古白楊、慈恩、碧綠、關原、大禹嶺至東勢,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之主要道路,這一條血淚交織的公路,讓世人得以一窺太魯閣磅礡靈秀的美景。
人類究竟在何時進駐立霧溪流域?截至目前的考古調查研究,推測約公元前後,一群具有麒麟、卑南文化混合相的人進入立霧溪口的富世階地(富世遺址),生活其間,成為太魯閣第一批住民。隨後是一群使用印紋陶器的普洛灣類型十三行文化人,即太魯閣人口碑中的Mak-quolin人,約在一千二百年前後進入立霧溪中、下游一帶居住,布洛灣、西拉岸、巴達岡、梅園、竹村及西寶等處皆有發現此一時期的遺址。而大約在十七世紀左右,原居濁水溪上游的賽德克群的太魯閣人、陶塞人,部分族人越過中央山脈東遷進入立霧溪流域,將Mak-quolin人驅離,從此定居太魯閣山林,繁衍族群。
民國四○年代末期,隨著中橫公路的開通,許多築路人紛紛定居富世、梅園、竹村、蓮花池、西寶、大禹嶺及智遠莊等地,成為新一代的太魯閣住民,然而民國七○年代末期,隨著歲月流逝,許多築路人步入老年,無力農耕,紛紛遷居平地。而傳統太魯閣社會的男子擅於狩獵,女子則以專精紡織而著稱。親族制度實行父子繼承,嫁娶婚的核心家庭生活。
傳統生計方式以山田焚墾為主,狩獵、採集及漁撈為輔;傳統的農耕是採行輪休式的山田燒墾,主要農作物以小米為主。狩獵是僅次於農耕的生產方式,專屬於男性的工作,不准女性參與及碰觸獵具。傳統的工藝則以女子的紡織,男子的藤編最具特色。昔日女子的紡織技藝十分發達,因為人的一生,從出生到終老時所需的布,都仰賴女人織成,因此女性的社會地位繫於紡織技藝精湛與否;時至今日,織品仍為太魯閣社會中經常使用,如婚嫁時女方必備以作為嫁妝之用,或日常家居生活之用。
部落社會則由一至數個共祭團體(Gaya)所組成,宗教信仰以祖靈(Utux)崇拜為主,各種祭儀都與祖靈有關。善終者的靈魂是善靈,死於非命者的靈魂則是惡靈。其中,善靈是子孫的守護監督者,庇祐遵守祖訓「Gaya」的子孫,反之則必受責罰。同一個Gaya的成員,除了共同遵守Gaya的規範與習俗,也需共耕、共獵、共祭、共罪。
文面習俗在傳統文化上具有相當特殊意義,每個太魯閣族人約在七、八歲時,刺上額紋作為識別族群之用,約莫十四~十五歲時,男孩獵得第一個人頭(出草習俗禁止後,改採以獵得山豬),即可刺上頤紋,女孩則需嫻熟紡織技藝即可刺上頰紋,以表示男孩、女孩已長大成人,具備成家立業的資格。此外,文面不僅具有美麗的表徵,更是離世時歸返祖靈地的護照,證明亡靈已通過嚴格的成年考驗,可獲准安然度過彩虹橋(Hakaw Utux意指靈魂之橋),與祖靈相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