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973吉安鄉]太昌‧幸福稻田

吉安太昌‧稻田
揚棄了一般風景照的分際線不居中的觀念,我刻意地拍了兩張照片並把他們拼在一起,一半的天與一半的地,因為在農業的自然世界裡,天與地應該是同等的重要。

對我來說,這片農田不僅僅是一片稻田~

近幾年稻米產量價格低迷,政府獎勵休耕以及開放農業土地買賣,廢耕的土地可能因為有花朵點綴而動人[請看北埔‧向日葵],但是,最能讓我感動的是成片的稻田。從整地、放水、插秧、施肥下藥,經過100天後而成熟,金黃色稻穗等待的收割,收割完後繼續曬稻草,將近4個多月的辛苦才能有收穫。

以前唸書的同學中,其中一位家住桃園的家中就有自有稻田,言行舉止絕對看得出農家子弟的淳樸誠懇,非有家裡因變賣土地而致富的田橋仔氣息。有次問他,種田的收入好嗎? 他的答案讓我大為吃驚,種一分地往往要倒貼1~2萬,難怪在價格低迷的當時,大多數人選擇休耕。而那已是將近10年前的印象了。

在宜蘭唸書的我,非常習慣於出門所見成片的稻田,舒服而寬廣視野,久了,從不覺得有何異常,反到還會記得因為稻田太多,夏天的夜裡反而要特別留意隱翅蟲以免造成皮膚潰爛這等負面的記憶。離開了宜蘭,繼續到了屏東又到了大家口中好山好水的後山花蓮。

隔著蘇花公路,兩邊的農田利用卻大大的不同。花東的主要的產稻區,只剩下三民以南的玉里、富里以至台東關山、池上一帶。而北花蓮的農田,如我居住的太昌,早已被有錢人買賣改建農舍變成了民宿,良質的泥土不斷地流失。沒賣的土地,大多栽植著青蔥、番茄、樹豆、高麗菜、瓜類等作物,豪宅圍牆以及高低不齊的作物,打亂了一望無際的視野。

在上下班往返的太昌路上,僅存的這一塊稻田除了給我更多思考的問題,也讓我知道,這原來是曾經埋藏在我記憶深層的美。

[好文推薦]
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http://e-info.org.tw/node/40824#comment-179582

沒有留言: